2024年“桂字号”农产品品牌新闻采访活动在防城港举行
2024年12月12-13日,为了进一步推广“桂字号”农产品品牌,提升广西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广西农业农村厅组织了“桂字号”农产品品牌新闻采访活动。此次活动旨在通过邀请来自全国多家主流媒体的记者,深入防城港市多个农业生产基地,实地考察和采访当地农产品的养殖、加工与销售情况,展示广西在绿色发展、品牌建设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显著成效,推动“桂字号”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活动期间,记者们走访了防城港市的金花茶、香糯米、海鸭蛋等农产品基地,深入了解了当地农业产业如何通过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,逐步向绿色、智能、可持续方向发展。在防城港市政府、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下,当地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逐渐占据一席之地,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防城港金花茶:生态保护与品牌建设并行
防城区,作为中国金花茶的发源地,近年来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,推动了金花茶产业的迅速崛起。记者们走进防城区的广西国茗金花茶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一台台现代化的设备摆放在车间内,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完成金花茶产品的制作与包装。
防城港市不仅保护金花茶的原生生态,还在加工和包装上不断创新,提升产品的附加值。目前,防城区的金花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.6万亩,直接带动了超过5万名林农的收入。
据统计,2023年,防城港市金花茶产业的年产值已突破5亿元,并成功在国内外市场打响了品牌。当地政府与企业合作,通过推动深加工产业链、举办金花茶文化活动,提升了金花茶的市场影响力。金花茶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展,不仅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,也让这一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充分的结合。
上思香糯:创新经营模式带动产业发展
上思县的香糯米,因其纯净的米质和浓郁的香气,成为了广西传统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之一。记者走访了上思县思甜土特产贸易有限公司,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香糯米的种植采用了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经营模式,通过合作社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,不仅确保了农产品的高质量,还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。
当前,上思县的香糯米年产量已突破10万吨,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。除了传统的米食加工,上思县还积极开发香糯米的精深加工产品,如香糯米糕、香糯米酒等,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。
在上思县政府的支持下,香糯米产业链不断延伸,不仅在国内市场广受欢迎,近年来也逐步打开了国际市场。通过线上平台与线下市场的结合,香糯米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多个省市,并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地区。
东兴海鸭蛋:依托海洋资源,推动产业升级
东兴市,凭借得天独厚的沿海资源,为海鸭蛋养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。记者们走进了巫头村红树林海鸭蛋养殖基地。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海鸭的饲养依托自然生态环境,海中丰富的鱼虾是鸭子主要的食物来源,这种散养方式赋予了海鸭蛋卓越的品质。
“我们坚持纯天然的养殖方式,保证每一颗海鸭蛋的高品质。”基地负责人说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海鸭蛋被小心地收集并运输至基地统一销售点,销往南宁、玉林等地。
目前,巫头村的海鸭存栏量已达到3万羽,日均产蛋量高达2.1万颗。东兴市在推动海鸭蛋产业发展的同时,也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。2022年,东兴海鸭蛋成功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为产品的品牌化打下了坚实基础。通过“线上平台+线下市场”的销售模式,海鸭蛋逐渐打开了市场,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,带动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。
防城港八角与金鲳鱼:产业潜力逐步释放
防城港市的防城八角与金鲳鱼产业,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,并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。目前,防城港市防城八角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7万亩,年产量约为0.8万吨,年产值超过10亿元。防城区政府通过推动生态农业与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,正在计划在未来五年内,将八角的种植面积扩大到150万亩,预计产值将突破50亿元。
在金鲳鱼产业方面,因其肉质细嫩、口感鲜美,近年来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。防城港市的金鲳鱼养殖起步较早,现已成为该市最大的海水养殖品种,年产量达到3万吨,年产值超过10亿元。
随着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建设,金鲳鱼产业的潜力逐步释放。防城港市正在加大投入,推动金鲳鱼的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。预计到2025年,金鲳鱼产业的加工产值将突破15亿元,成为防城港市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